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浏览文章

迎“新基建”风口,博晟安全打造建筑“智变”的安全引擎-金太阳国际app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1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阅读次数:次

导读:当前,建筑行业在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基建”技术的融合下,正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方向变革。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运用在工程建设中,贯穿从前期策划到运营维护的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无论是基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的增量市场,还是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存量市场,都将迎来数字经济带来的战略机遇期。

从2018年年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诞生,到2020年全国两会上“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的迅速走红,不断见诸报章,无论是中央推动经济复苏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各地方政府未来重大投资项目的布局计划,“新基建”都已成为当下最强劲的产业风口之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不断演进的新基建产业,正迸发出无限活力与潜能。


什么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成为建筑产业转型的全新动能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颇为突出。同时,高耗能、低效率、管理粗放、信息不流畅、安全监管意识薄弱等问题也成为了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拓展数字技术、智能手段为建筑业转型升级赋能变得迫在眉睫。“新基建”带来的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在行业加速渗透,为建筑产业转型带来巨大机遇。

今年以来,“智能建造”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融合发展,为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指明方向。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意见》明确,要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快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5g等物联网技术在工程建设的集成应用。

加快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招标投标环节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依托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和分析相关企业、项目、从业人员和信用信息等相关大数据,支撑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建筑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

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5g、边缘计算、射频识别(rfid)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发展可穿戴设备,提高建筑工人健康及安全监测能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监控管理、节能减排和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基于对建筑行业未来转型方向和痛点的洞察,结合工程建设的安全需求,武汉博晟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晟安全”)不断寻求着产品服务的升级迭代,为建筑工程智能化建设升级赋能。

公司研发并推出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双控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以专业的安全生产知识库和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库为支撑,打造一个闭环管理、高度灵活、可扩展的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技术和安全生产的有效融合。


“耳聪目明”,从常态排查到精准防控


“施工人员是否出勤、有没有未经安全培训上岗情况?"

"群塔作业极易引发塔吊大臂碰撞、固定设施松动可能导致塔吊倾覆,险象如何预警防范?"

......

在传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地环境复杂多变,施工人员往往会凭经验来操作。但是这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的粗放式施工管理方式,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以往的工地管理,多是事故发生后才开始查找原因、进行解决,但危害已经造成,不可挽回。如何让工地管理从被动式、应急式转变为主动式、预警式?博晟安全给出了答案。

平台可接入工地的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形成互通互联的物联网,对人员、设备、区域、管理等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智慧管控,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告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解决危险隐患,实现安全管理从人防到技防、从事后被动监管向事前主动监管、从静态监管向实时动态监管的转变,有效改善施工环境,保障施工安全。让建筑工地长了“眼睛”、“耳朵”、“鼻子”,能够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到隐患。

施工人员的管理和控制,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能动性最强、最灵活的因素。由于施工场所人员杂多,环境错综复杂,在管理施工人员的同时,也需要防止无关人员的非法进入。建筑施工过程用工量大,日常管理依靠管理人员手工记录很难实现对工人的有效监管,而采用人员智能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工人在施工现场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在人员智能管理方面,平台集分包管理、人员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门禁管理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对工地人员进行实名制安全准入管理,实现了从源头上提升人员安全素质,控制人员违规作业安全风险,有效支撑主管部门对工地现场的质量、安全、人员和诚信的监管和服务,减少对工地安全状况掌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数据“跑腿”,从传统人工到智能高效


以前工地在汇总当天安全隐患后,需要分工区打印,再送到各工区,安全隐患的整改时间一部分耽误在‘路上’。有了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双控管理平台,生产单位可以实现安全检查移动化,现场拍照马上报并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查找当天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反馈闭合情况,大大缩短了安全隐患的整改时间。

同时,该平台能够实现动态历史数据的多维度图形化统计分析,达到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通过手机app,可以一键完成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隐患问题的记录反馈、流程提报、跟踪整改、审批验证等。以工作流驱动任务执行,形成隐患上报-核查-整改-验收-复查的闭环管控。这种方式既能够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还能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


做强“大脑”,从线下管理到云端掌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就是这个“车头”。作为带头人,一定要优化整体项目管控、做好团队沟通管理、发扬先进表率作用。

作为工程建设安全管控的“指挥大脑”,平台可以根据生产作业现场的建设布局构建三维可视化地图,与生产工艺、设备信息、人员定位、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功能进行集成,为生产操作和管理人员提供直接的业务场景展示,并通过大屏数据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打造出一个可供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智慧安全可视化管控中心”。

基于物联网技术,形成智能视频监控、门禁准入、电子围栏、人车定位、指纹/人脸识别、可穿戴设备(手环、智能安全帽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自动监测仪、全场wi-fi、班组终端、多媒体安全培训智慧教室等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应用的集成互联,从而对人员、设备、区域、管理等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智慧管控。

同时,平台通过“领导驾驶舱”可以实时呈现和直观展示数据预警指标、图表、监控视频等内容,打造出一个“智慧安全可视化管控中心”,最大程度地辅助企业管理人员的集中调度指挥与决策,确保安全生产。


发力“新基建,为安全与效率赋能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在国内众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投入使用,为“新基建”夯实安全生产基石。


典型案例:

1、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平台发力,筑牢施工安全管理屏障

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切实在施工项目落地,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建筑”)与博晟安全合作研发并成功应用了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平台,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检查效率及管理效能,强化末端管控力度,彻底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依靠安全管理标准化信息平台,中电建建筑结合现场实际需求,设置了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15个管理模块,可以通过项目安全管理大数据分析进行实时预测、预警、智能管控以及安全决策等,实现全员安全管理、主动科学预防、智能精准管控。


2、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大数据支撑,释放“双预控”体系最大效能

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被誉为“潮汕人民生命线工程”,是实施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统一调配、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关键性工程,工程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社会关注度高。

潮州供水枢纽管理处与博晟安全展开深入合作,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绩效考核的闭环管理为原则,研发和应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pc软件系统,有效实现了安全风险的全预控和隐患整改的全程管控。同时,通过“管理平台 移动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整合安全管理大数据价值,多层次推进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双预控”体系建设,构建起智能化、数据化的安全管理网络,为潮州供水枢纽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新基建”东风已来,建筑行业正发生着极具颠覆性的变化。而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在具体应用场景的落地,必将是推动“新基建”发展升级的关键所在。

建筑“地基”之上,安全是“底座”。为建设单位、施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等提供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安全生产金太阳国际app的解决方案,这是博晟安全正在实践和突破的事,也是整个行业“改革”必须要经历的探索。

随着平台进一步普及完善融入到项目日常建设中,博晟安全也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发力点,不断夯实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探索产业安全生产发展最优路径,发挥技术聚合效应,为“新基建”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网站地图